去年底,圖書館主任王昭富老師提出,他要我幫忙翻譯日治時代,就讀『台中ㄧ中』學生留下的生活日記。日記的年份,是民國十四年台灣日治時代,原先商請多位熟諳日語的人士負責。當時我答應,先完成ㄧ個月三十篇試試看。
第一次帶回來的,是二月份的影印日記原文。我工作的程序:1.閱讀原稿,查日語辭典 2.將原文打字存入電腦 3.進行翻譯。
去年底,圖書館主任王昭富老師提出,他要我幫忙翻譯日治時代,就讀『台中ㄧ中』學生留下的生活日記。日記的年份,是民國十四年台灣日治時代,原先商請多位熟諳日語的人士負責。當時我答應,先完成ㄧ個月三十篇試試看。
第一次帶回來的,是二月份的影印日記原文。我工作的程序:1.閱讀原稿,查日語辭典 2.將原文打字存入電腦 3.進行翻譯。
【鮮明/台中報導】台中市文史工作者郭双富十年前無意間在舊書攤發現一本舊日記,係前民政廳長陳錫卿1925年就讀台中一中時所寫的日文日記,記錄當年在校生活點滴,郭買下後提供給台中一中。校方請精通日文的退休老師陳金成翻譯,最近編印成《重現一九二五:台中一中先輩日記》,今天舉辦新書發表會。
陳金成說,這本日記係陳錫卿初二升初三在校住宿時寫成,從日記中可得知當年學校管理嚴格,早上六時起床點名後打掃、晨操,下午三時下課,主要活動為打網球,離 開宿舍必須經舍監同意,一中網球隊當年拿到全國冠軍,全校師生用餐時高呼三聲萬歲才開動,皇太子蒞臨必須動員上街迎接,晚上休閒活動為打橋牌、玩「拔鬍鬚」,與現在的學生有很大差異。
88年前一中生活 老縣長日記重現
讀聖賢書所學何事-緬懷孔子
穿透歷史歲月的長廊,兩千多年的軌跡,彷彿已然無法明晰辨認您的身影。然則,翻覽您的留言,課堂中與學生述說您的抱負、理想,不覺之中,竟然讓我激動了起來!
雖說今日不是您所處的亂臣賊子時代,但是倫常乖舛,人心兇殘,貪婪無恥等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,莫不是您所說的:「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」的亂世寫照嗎?多少人為避開這些亂象而移民他國,棄母國而不顧,但我相信他們心繫祖國的責任是拋不掉的。
您也曾慨然長嘆,揮手而去吧?可是您放下的卻是魯國相國之尊位,而不曾停歇的是努力尋求ㄧ個為這個社會再做點事的機會,終究您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家園,將希望寄託於下一代,專心致志於教育的薪傳工作。
物理學上,所謂壓力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。我們生活在大氣中,地球上各種物體、植物、動物包括人類,都承受了大氣壓力,亦就是說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空氣的壓力。空氣是無孔不入,只要有空氣存在的地方就會有大氣壓力。
大氣壓力有多大呢?物理學家托利伽利由實驗證明,大氣壓力可以支持底面積為1cm2高76cm的水銀柱重,科學上將它稱為一大氣壓(1 atmosphere、簡寫為 1 atm)。1 atm = 76 cmHg/cm2換算成物理的絕對單位,1 atm = 76 cmHg/cm2 = 76cmHg/cm2×1cm2×13.6gw/cm3 = 1033.6 gw/cm2(13.6 是水銀的密度)。也就是說每平方釐米的物體在大氣中所受到的空氣壓力為1033.6克重或1.0336公斤重。但是我們卻渾然不覺得有任何的負擔,這是為什麼呢?
大氣的壓力與重力壓力不盡相同,它是由氣體分子運動,碰撞物體表面產生力而形成的。根據氣體動力論,氣體分子在絕對零度以上都不斷的做直線運動,並且相互碰撞或撞上容器的內壁時,是完全彈性碰撞;因此分子的平均動能在一定溫度下維持不變。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相同溫度下,即使是不同的氣體也具有相同的平均動能。
影響氣體壓力大小的因素有二:溫度與單位體積內的分子數(也可說是容積分子濃度)。任何容器置於空氣中只要沒有封閉,不管內容量大小,都會有相同容積分子濃度的空氣流進,所以容器內外器壁遭受空氣分子撞擊,產生的壓力相等而相互抵消。我們人類身體由於呼吸作用,體內外的容積分子濃度相同,當然壓力也相同而產生了相互抵消的效應。因此我們在承受巨大的大氣壓力時,便會有感覺不出來的意念了!下面圖中:容器內分子為紅色、容器外分子為綠色,是說明各自碰撞容器內外壁產生壓力的示意圖。
國中理化課程,分成衣、食、住、行四個單元,編輯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理、化學基本知識、原理,並適當加入新近發現的科學資訊,讓學生能善盡利用所學提高生活品質,強化日常工作效率,達到理化教學預期的目標。
高中的教育主要是在培養將來的社會菁英,透過性向、資質篩選確定其進入大學深造的科系。然而不管是理、工或法、商、政的人才,投入職場時,必須具備有一定程度的科學知識的機率非常高。因此在高一的通識課程中,基礎物理、化學以及生物均列為必修。這當中尤其生物、基礎化學,對於生活在現今社會中的人們更是重要。因為它能幫助你在閱讀健康養生書籍時,獲取更深入的心得效益。現在讓我來介紹高中一年級生,正在教授的基礎化學內容,藉以印證個人的見解。
基礎化學共分五個部門,第一章簡略介紹什麼是化學,化學的發展史及化學與生活。第二章則開始認知物質的結構,構成物質最小的粒子稱為『原子』。由無數個(約1023個)的相同原子,以『化學鍵』結合形成的巨大分子的物質有金屬、金剛石等,如金(Au)、銀(Ag)、銅(Cu)、鐵(Fe)、碳(C),而以固定數目原子相互結合成分子者,則有氧氣(O2)、氮氣(N2)、磷(P4)、硫(S8)碳-60(C60)等物質。物質中由『單一種原子』結合形成者稱為『元素』。
自從師大畢業後就投入教育工作,直到屆齡退休,屈指一算,已有四十三年之久。回想在這段漫長的教書生涯裡,除了留下不少寶貴的記憶外,還有更難忘而值得與大家分享、體味的事跡,現在就讓我來細說分明吧!
記得早在六十、七十、八十年代裡,學生由國中(初中)進入高中都要參加『高中聯考』,而成績優越者才能考上『省中』,因此『試題』的製作就不能不嚴密,而『闈場』的設立也成為必然的了。為防範試題的外洩,以及試題的品質周全性,命題老師的聘任更要嚴謹且慎重。當老師被任命入闈時,並非以電話告知,而是車子直接到府接送進入闈場,就這樣開始過幾天很『特別的闈場』生活了! 我蒙歷任校長的信任、器重,被派『入闈』命題就有二十來次的經驗,也因此對『闈場』內的嚴格守則、規矩,非常的熟悉。這也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主題。
首先要知道的是闈場的門禁規定。一般說來,考試地區範圍較小的,如各校單獨招生或小地區的聯招等,闈場的門禁不會太過於嚴格。但是像早期的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等地區的『聯合招生』,由於考生都在三、四萬人以上,為求公平、正確,以防試題外洩,因此闈場的門禁就要更加嚴謹,而設有三層措施,每個關卡均有委請警察先生監守。進入闈場的工作人員除簡單寢具及換洗衣褲外其他一概不准攜帶。這樣的森嚴戒備才能維持多年來未曾出錯的記錄。
記得第一次由地區性的『高中聯考』,改成全省統一命題時,受教育廳委辦的某省中校長,將闈場設在日月潭教師會館;就是因地方太大,不夠隱密,且接辦者又疏於深思熟慮,導致引發了轟動全省的『洩題案件』。隔年唯恐重蹈覆轍,就委任有經驗的省中校長主辦,而且請下一年度即將接辦的校長擔任闈場副主任。如此作為闈場工作經驗的傳承延續,避免再度出錯。這時位在豐原的菁峨山莊已建立完成,就有了正式符合大闈場功能的設施場所,如此一來,闈場的選定也就不必憂慮了。
入闈的時間長短,通常依考試地區大小而定。單獨招生四天、各區高中聯考七天、而全省統一命題則為十天。記得約在八十五年左右,我們校長奉命擔任大闈場的主任,我就被校長指派入闈命題,並負責自然科命題老師之間意見溝通的任務,避免發生無端的爭執。當年教育部正開始策劃十二年國教的推行,為了要逐漸降低考生對名校的慕儀,期望讓全省各高中學生的水平,均能達成一致,當時的部長毛高文先生特地蒞臨闈場指導;希望試題的難易度能控制在優等生與中等生的得分差距不要太多,藉此拉平各校所招收到的學生程度,以達到將來免試直接升高中的準備目標。
我從台師大畢業,受聘擔任高中教師直到退休共四十三年。前十三年在南部任教,後三十年轉到中部高中。長期與高中學生相處互勉互動,令我感觸良多。
在求學動機方面,前二十年(民國四十八年到民國六十八年)的學生,其求知慾的主動性及上進心較高;而後二十年的學生,由於生活環境逐漸轉好,社會型態改變而趨於降低。
依我個人的淺見,認為學生在國中時段裡,受到熱誠的老師的呵護及細心照顧,期望其能順利考進名校;幾乎每日都有評量考試,用來逼迫學生讀書,學生很自然地埋首苦讀,努力向前衝刺,便如願考上名校。但開始接受高中課程後,因為高中老師不像國中那樣,每天隨堂測驗逼你讀書。等到了段考時,才發覺教材內容之多,若非平時勤加熟讀是難以應付的。此時想發奮補救,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。
再則由於多元教學理念興盛,各校紛紛成立課外活動社團。學生們除正課之外,可以依個人志趣,選擇適合自己喜愛的活動,去學習多一種技能,這是很好的事情。可是絕大多數同學卻都是倒末為本,將所有的精神和時間,都專心投入社團活動,而忽略了自己所應該努力充實的功課。等到了高三面臨升學考試時才醒悟但為時已晚,只好進入高四班了。希望現今的學子能引以為鑑!!